在触控显示领域,GFF(Glass-Film-Film)结构凭借其高性价比和工艺成熟度,曾是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主流触控方案。
其核心工艺覆盖从ITO蚀刻到OCA光学胶贴合的15道精密工序,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屏幕的灵敏度、透光率和可靠性。
本文将深度解析GFF结构全流程,揭示这一技术的核心工艺与行业价值。
一、GFF结构核心工艺流程
GFF工艺流程可分为前段(Sensor制备)、中段(功能层整合)和后段(成品组装)三大阶段,涉及15项关键工艺:
1. 前段工艺:ITO功能层制备
材料准备:选用125μm PET基材的ITO薄膜,表面覆盖硬化层(Hard Coat)和可剥离保护膜。
退火处理:150℃高温下稳定ITO电阻,消除PET基材应力,防止后续工艺中的尺寸形变。
激光蚀刻:采用30μm精度激光束切割ITO层,形成触控线路网格,替代传统湿法蚀刻的污染问题。
银浆印刷:通过丝网印刷在ITO边缘制作导电引线,固化后形成低阻抗信号通道。
2. 中段工艺:功能层堆叠
OCA贴合:使用25-50μm光学胶将两层ITO薄膜(X/Y轴Sensor)精准贴合,消除空气层以提升透光率。
模块切割:激光或冲压工艺将大片Sensor切割为终端设备所需尺寸,边缘精度控制在±0.1mm。
3. 后段工艺:成品集成
ACF绑定:通过异方性导电胶(ACF)将Sensor与柔性电路板(FPC)连接,实现触控信号传输。
盖板贴合:以OCA胶或水胶将Sensor与盖板玻璃(Cover Glass)贴合,真空除泡确保无尘显示。
二、关键工艺解析:技术难点与创新
1. ITO蚀刻工艺革新
传统湿法蚀刻依赖强酸溶液,易产生环境污染和线路锯齿,而激光蚀刻技术通过高能光束直接汽化ITO层,实现5μm线宽精度,
且良率提升至98%。例如,86英寸商显屏幕采用该工艺可使触控延迟降低至8ms。
2. 银浆印刷的精密控制
银浆线路需满足15-20μm厚度均匀性,采用CCD视觉定位系统可减少±5μm的印刷偏移。
同时,镭射雕刻技术可将银浆线宽压缩至30μm,适配超窄边框设计。
3. OCA贴合工艺优化
OCA胶需在无尘环境下完成两次贴合:
软贴硬:将OCA膜贴合至Sensor表面,需控制滚轮压力(0.2-0.5MPa)以避免气泡。
硬贴硬:Sensor与盖板玻璃贴合后,通过40℃/0.6MPa高压除泡30分钟,透光率可达93%以上。
三、GFF工艺的质量控制体系
1. 电性能检测
阻抗测试:使用四探针法检测ITO线路电阻,标准值控制在200-500Ω/□。
通道扫描:模拟多点触控信号,确保无断线、短路及边缘灵敏度衰减。
2. 外观缺陷管控
AOI检测:自动光学检测系统识别微米级划痕、异物和贴合气泡,不良品剔除率≤0.3%。
百格测试:验证银浆附着力,5B等级以上为合格标准。
四、行业趋势:GFF技术的挑战与转型
尽管GFF工艺成本较In-Cell方案低30%,但其透光率不足(约85%)和厚度劣势(1.2-1.5mm)正面临淘汰压力。
当前技术转型方向包括:
材料升级:采用纳米银线(AgNW)替代ITO,提升柔性触控性能。
工艺整合:结合3D曲面贴合技术,适配折叠屏与车载曲面显示需求。
环保生产:推广无氰化物蚀刻液和低温固化银浆,降低碳排放。
结语:GFF技术的遗产与启示
作为触控显示产业的里程碑,GFF结构通过15道精密工艺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平衡。尽管新兴技术正在取代其市场份额,
但其模块化设计理念和高良率管控经验仍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。
据预测,到2025年GFF工艺在工控设备、教育平板等细分领域仍将保持20%以上占有率。